郑一村位于尉氏县西北部,庄头镇政府西5公里处,东临庄头镇大范村,南临庄头镇郑二村,北临庄头镇小范村,西临中牟县刁家乡坡东里村。
郑一村共有6个村民组,420户1569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62人,通过市、县两级驻村工作队和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的精准帮扶以及贫困户自身的努力,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10月22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来到该村,喜看新变化,聆听新故事,感受村民脱贫后的新生活。
郑一村对于尉氏县城来说地处偏远,与中牟县接壤,村庄毗邻,可谓“鸡鸣两县”。10月22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来到该村探寻其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紧紧围绕该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采取措施和方法与当地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驻村干部、贫困户、合作社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力争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该村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和特色亮点,记录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筑梦小康的生动实践。
“以前,俺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人居环境差,更没有像样的产业。如今,村里有环村硬化水泥路,庄稼收成好,产业路也修到了田间地头,种植和养殖都给俺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10月22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来到尉氏县庄头镇郑一村采访时,谈及该村的变化,村支书陈浩良如数家珍,“这都得益于市、县、乡对俺村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全村人尤其是贫困户共同努力,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改变落后面貌,摘掉穷帽子。”
市农林科学院、尉氏县司法局驻村工作队来到该村后,与乡里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了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贫困户面对面地交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参加了村党支部会议、村民大会,听取村党支部、村民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调研,驻村工作队结合村里实际,在和村干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制订了包括村内基础设施维修、产业发展、扶志扶智等方面的帮扶计划。
在多方协调资金基本实现村里户户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全村齐动手,栽植绿化树3000棵,使大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又多方聚力,统筹实施,2018年为49户贫困户进行了厕所改造;2019年为52户贫困户进行了厨房罩白,并为8户贫困户积极开展“七改两增”工作,改善贫困户户容户貌。
市农林科学院发挥技术优势,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同时利用政策引导,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四优四化”等项目,打造该村在高油酸花生、优质大蒜、优质小麦、早熟西瓜等产业方面的优势。通过实施高油酸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无偿为郑一村提供优质花生种50余亩及配套农药化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万余元,有效提高了该村集体经济收入。
扶贫更重扶志。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行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扶贫扶志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贫困户陈海泉因患有糖尿病,心理负担重,常年在家,不愿外出打工,仅靠家里6亩田地维持现状,生活比较艰辛。针对这个情况,市农林科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马骥、队员沈跃鹏,尉氏县司法局驻村刘兆梦到其家中通过一次次的思想开导,并根据他的病情,积极联系市中心医院和尉氏县中医院的专家为他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安排他先后3次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海全的病情逐渐好了起来,身体也硬朗了,脸上洋溢起久违的笑容。身体好了,思想就活了,他消除了顾虑,决定脱贫致富,在种蒜、种花生、养羊的同时,购置了一台花生收获机,仅靠为别人收获花生,每年就实现务工收入5000多元。
通过扶贫助力和自身努力,贫困户吕国扔的养鸭棚两年多就发展到两万多只鸭的规模,年收入8万多元。依靠养鸭,她家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了从一名贫困户向养殖大户的转变。“俺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会脱贫致富。有了政府的支持,俺现在干活更有劲了。”她激动地说。
吕国扔长期患有慢性病,10多年前,其丈夫也患上慢性病,花去了一笔不小的治疗费。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治病,她用完了家中的积蓄,而且负债累累,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驻村工作队通过不断地做思想工作和政策讲解打消了她的消沉念头,使其树立起信心,得知她掌握有养鸭技术,积极鼓励她依靠技术创业脱贫。
是向政府“等靠要”,还是自力更生?“我们有手有脚,要靠发展产业来脱贫!”吕国扔下定决心,要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
驻村工作队为她申请产业奖补资金和小额贷款,联系专家对其进行培训,并时常到鸭棚帮忙喂食、打疫苗等。等到鸭子销售时,通过线上、线下积极联络销路帮助销售,吕国扔很快便实现了脱贫致富。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大家伙的帮助,俺是脱不了贫的。现在俺不仅要摘掉贫困帽子,更要知恩感恩,回报社会,带领大伙儿一起奔小康。”在脱贫致富的同时,吕国扔还成为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她将6名生活不富裕的村民安置在其鸭棚工作,做到了脱贫不忘乡亲、脱贫不忘带贫。
“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脱贫,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才会更加巩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才会取得绝对的胜利。”作为基层扶贫工作者,刘兆梦说扶贫工作对他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一方面,扶贫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给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扶贫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兆梦说:“面对贫困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更加增强了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如果仅仅把扶贫工作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地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样被动地去扶贫、被动地去工作而没有一丝责任感,是打不赢脱贫攻坚战的。”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
脱贫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创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激活本村经济的“催化剂”、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拉动老乡们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抓手。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脱贫攻坚外力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的主要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起来,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就如何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其次,还要实打实投入资金,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落实农村致富带头人所急需的创业扶持资金,与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金融等部门联动起来,共同开展面向他们的创业扶持活动。